News新闻

业界新闻动态、技术前沿
Who are we?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推广      阅读量上不去?你的公众号是不是犯了这几个问题

阅读量上不去?你的公众号是不是犯了这几个问题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日期:2016-05-14 00:00:00 546
手工羽毛扇网站如何凭借传统工艺传承扩大流量?同行都是怎么做的?

今天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新媒体运营者真实遭遇的案例。

wenjigewenti

我在大学有个关系比较好的女同学,她毕业以后去了一家不错的名企做新媒体运营,主要负责的工作的就是每天编辑和撰写一下订阅号的文章,努力提高阅读量,增加粉丝。

这个人在学校的时候,学习就非常刻骨,文笔还不错,常人可能几天写不了一篇软文,但是对与她这个学霸而言,一天写个两三篇简直So Easy,写完再用一些软件排版编辑发出去,然后让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各种亲戚朋友帮忙转发,提高阅读量。

看起来是个励志的故事,这位女同学每天非常辛苦的加班加点完成上面的要求,然后完成女屌丝到白富美的逆袭,然而的故事的结局并不是这样。

她的上司是个控制欲望非常强烈,ESTJ性格的人,但是不太懂新媒体,认为每天发发企业微博,发发公众号的信息,就是在做新媒体运营,NO,那样的话,你只是把新媒体平台当初传统媒体平台发发新闻公关稿而已。离真正的运营还有点距离。

我看过她们那些稿子,评论而论,写的不错,排版非常漂亮,整洁,但是每篇的阅读量几乎是300,400左右,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你不能用战术的勤奋去弥补战略的懒惰,但是再大的公司天天写那些软文,也总有素材用尽的那天。这个女生即使每天再认真、加班加点的按照领导的思路写那些软文,情况还是那样。

然后这个领导看到各项数据指标不好,她就只会认为你写的文章不够好,不够吸引人,这个强势和固执的领导不会去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运营的思路出了问题,而这个同学,只能每天无奈的重复这些工作,写好了再按时推送,推送完了发现阅读量不高,再改过来改过去,改到自己心累,体累,甚至怀疑人生。

当不甘和抱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个女生辞职了,大冷天的喊着我一起出去撸串,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着自己的心酸和委屈,为什么天天那么认真努力的工作领导还是不给她好脸色?为什么她用心改了那么多次数据上还是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为什么…

话说回来,我相信这个事情一定不是个例,有着无数像这个女同学一样,每天努力工作却没有一个好结果。后来仔细想一想,这家公司大致犯了这几点错误:

一、管理层的思维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企业设立了新媒体这个部门,但是很多企业经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是根本就没有重视新媒体,不愿意花钱在里面,只需要日常的一个维护,发发新闻稿就可以了,但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你认真对待它,它才会认真对待你,你不重视它,又怎么做好呢?

2是想重视新媒体但又不懂新媒体,可又喜欢瞎掺和。乱制定一些所谓KPI,或者动不动就要求转化,发一篇软文能带来多少销售额,给执行的人增加了压力不说,有时候还总添乱。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新媒体运营进阶篇,别因盲目追求数据害了你》,里面有一句话:

比数据更重要的,是运营的思维,从整体的全局看,不能急于求成,追求一时的数据。在这个充满套路和被套路的世界,若想让别人按照你设定的路线去行走,就得提高你的格局。而提高格局的方式,就是多看,多听和多想。

二、企业号的定位

定位决定你内容的方向,企业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个大忌,越细越好,电商运营和女装电商运营差距很大,覆盖面太多等于没有定位。找对人,说对话,办对事,这是新媒体运营的三部曲,第一步找对人,其实就是指的定位。

首先你可以做一些调研及整理一些行业数据及各项指数,比如从性格、年龄、经济收入、工作、地域、爱好等方面做出自己受众的人群画像,然后再根据画像及其他维度决定你公众号的最后定位。

三、内容质量差

在内容同质化的今天,我们身边充斥着大量的重复信息,一个热点可以被无数个企业拿来借鉴和炒作。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关注过很多企业的账号,阅读量几十,一百的非常多,也许我的说直接,可以会伤到某些运营者的心。

但是不好意思,若你没有持续有价值的内容输出,只是简单的追随热点,没有打动粉丝的观点,我建议还是放弃订阅号吧。专心做好服务,不然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四、不会运营推广

我见过很多企业会认为一个人就可以负责企业所有新媒体平台,或者两个人按照平台,你负责喂信,他负责微博这样分配,不给预算和资源,每天就是不断转(chao)载(xi),拼凑发布混日子了事。

他们才不管什么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也不会去考虑什么平台适合发布什么样的内容,理性的语言还是感性的语言;更不会去考虑什么时间发好,什么时间发送差;

记得以前在知乎看过过一句话,新媒体这个岗位也如其他所有岗位一样,金字塔结构。底层的人多,能做到顶尖的人少。你们只看到了一将功成,却没看到万骨枯。我们总是说的很多做的很少,看到的很多却不深入探讨。

总之,认真跟做好是两码事,懂的多不一定就做的好,若总是吃力不讨好,先静下来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别总是摔了跟头才知道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