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新闻

业界新闻动态、技术前沿
Who are we?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推广      运营新人如何快速成长?5个思维助你完成职场跃迁

运营新人如何快速成长?5个思维助你完成职场跃迁

来源:运营控(微信号:yunyingkong)    发布日期:2017-12-13 00:00:00 728

不少刚转行做运营没多久的新人,在目前的工作中,经常会遇上这样的问题:

 

 

超越预期

假设一种情况,一家公司同时来了5个能力、天赋、背景都一模一样的实习生,经过半年的时间,他们的能力都会差不多吗?

不会!

一定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这些人最开始不是都差不多吗?为什么会被拉开很大的差距?

我们来具体看下,5个人在6个月里会怎么过:

刚开始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尚浅,所以被分配的工作都是比较简单、基础的执行工作。

一段时间后,总会有个难一点的工作,交给谁呢?

应该是交给一个稍微更信任的一点的人来做,因为TA能做好的概率会稍微大一点。

这个人因为接手了一个更有难度的工作,比起还在做简单重复工作的同事相比,TA能力提升的速度也会更快些。

那么到了下次,还有一个比较有含金量的挑战型任务,会交给谁呢?

肯定还是这个人嘛!

所以最开始的一个小小的差距,就会带来后续巨大的改变。

那么,如何获得最开始的一个小小差距呢?

那就是不断超越领导的预期。

不断超越领导的预期,从而获得更多的信任。

得到更多的信任之后就能获得更大的权限,从而帮助自己更快的成长,达成正向循环

 

 

没有达成正向循环会怎么样?

举个例子,某公司的运营助理小张,他的上司每天交给他的任务就是排版、作图、制表等简单工作,偶尔还让他去打印资料、寄快递。

由于每天做事情做的非常杂,所以小张认为自己没什么提升,慢慢工作开始懈怠了下来,上司看到他这种样子,也就更加不可能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机会大门早已经被关闭。

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出现小张这种情况呢?

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当我们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想这件事情如何能做的更好,提高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很随意地完成了手中的任务。

不要小看这件事,我们在职场中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为我们获得更多的信任做准备,今天做出超越预期的事情是在为明天获得更多信任做积累。

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指向一个目的:让上司知道,我是值得被信任的人。

 

 

职场中的信任跟机会有非常大的联系,公司会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信任的人去做,而像小张这种不太靠谱的人自然是继续打杂。

有人可能会说,哎呀,我能力不行,做不出来很完美的结果。

慢着,这里纠正一个问题:超越预期并不是一项能力,而是一项意识。

「能力和意识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在于能力是显性的,而意识是隐性的。

 

 

能力很容易通过完成各种任务体现出来,而意识是非常难以察觉的。

这就导致很多人认为能力比意识要重要,但其实意识反而比能力更加重要,也更难培养,所以我们才需要把能力和意识区分开来。

如何从生活中的点滴可以培养自己超越预期的意识?

我们可以强加一些小动作,在电脑桌面上换上“超越预期”的背景,或者在小贴纸写上“超越预期”四个字,然后贴在电脑上。

每天提醒下自己:

 

 

当你刻意培养了这种超越预期的意识时,潜移默化你的进步速度就会比那些没有这种意识的人快上很多。

为什么?

因为把一项工作做到60分及格的水准,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稍微好一点的能把事情做到80分,就觉得这件事已经做的很好了,然后就停在这里了。

更高的自我标准,决定了你更快的进步速度。

很多时候,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只喜欢把事情从0分做到80分,然后就开始做下一件0分到80分的事情。

但其实很多人都可以把工作从0分做到80分,例如招个大学生来,说不定他也可以把工作从0分做到80分,那对比他,你的优势其实就荡然无存了。

 

 

看到这里你可以停下来想一下,自己之前的工作中,是不是很多时候仅仅只是把事情从0分做到80分?

所以,从今天起就可以开始刻意培养自己超越预期的意识,并且尝试去做一次超越预期的事情。

可能从短时间内看不出差距,但是把时间线拉到一年来看的话,差距就会变得非常明显。

 

 

我相信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你很快会收到正面的反馈。

从而让自己从打杂的坑跳出来,去实自己现真正的价值。

差异化意识

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做到的人有很多,那这件事情的价值几乎为零,人们只会为这种工作付很少的钱。

比如说洗衣服、打扫卫生、扫大街这类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事,这种工作的工资会非常低。

如果一个工作只有少量的人能够做到,那么这个人就会很有价值,这个社会也会为他的工作付出很多的报酬。

比如那些顶尖的程序员、设计师、运营之所以工资这么高,就是因为他们能做到很多其他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培养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差异化呢?

互联网里有一个思维,叫紫牛效应。

如果你开车到草原上,路旁庞大的牛群吸引了你的目光,一大群黑白相间的奶牛在高速公路旁绵延数十公里。你惊讶的赞叹:“好美呀!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十分钟后,牛群已经引不起你的兴趣,反正每只黑白相间的牛都一样。刚才还觉得新鲜趣味的牛群,现在却已索然无味。

突然,你的视线中出现了一只紫色的奶牛,你会大吃一惊,“怎么会有紫色的牛,居然世界上会有紫色的牛,太不可思议了!!”

 

 

你的目光会集中在这头紫色的牛身上,从此留下深深的印象,并且一辈子不会忘记。

这件事情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与众不同的事情总能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与众不同的人也会被公司深刻记住。

在职场中,你只有作为一头“紫牛”,才能引起注意。

很多人没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自然就没办法吸引注意。就像在投简历的时候,所有人的简历都是千篇一律 ,没有很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甚至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以前被拒绝过的简历,是不是包含了以下的这些词:工作认真、积极向上、团结友爱。

每个人都会这么写,HR凭什么会把精力放在你这份简历上呢,要知道HR每天都很忙的。

TA每天收到几百份一模一样的简历,TA看完肯定很快会关掉,不会有任何反应,也不会叫你过来面试。

那什么样的简历会让TA有反应,并且停下来,去想让这个人来面试呢?

这也就回到了我们之前说的“紫牛效应”了。

一定是这个简历有特别突出的亮点,或者有很大的差异化,有好看的背景配图、有不同的过往经历、有好看的头像照片等,才会引起HR的注意,并且让他停下来,打电话叫你过去面试。

这句话听起来是句废话,但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养成这种意识。

什么意识?

 

 

假如没有这种差异化的意识,在竞争中我们是会处于劣势的。

举个例子,假设两个能力完全一样的人同时过来面试,其中一个人在面试前就针对公司运营现状写了一份长达8000字分析报告,而另外一个人只带了一张单薄无比的简历过来面试。

你觉得谁通过面试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当然是那个准备了分析报告的的面试者,因为他有很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十分强烈地吸引了面试官的注意力。

差异化能天然产生注意力,如果大多数人做的事情和呈现的状态都一样的话,人们会更关注那些拥有更多闪光点的一方。

 

 

差异化的优势就在于,在有同等实力的情况下,你比别人多那么一点机会。

哪怕为了这一点机会,我们都非常有必要去培养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具体如何做?

刻意培养自己的某项能力,让自己的这项能力显得非常突出,在这个领域你就是公司里排名第一的。这些能力可以是:

文案写得特别好

活动策划得特别有吸引力

PPT水平特别高

数据分析能力特别强

.......

总找到别人不能替代的点,并加以持续刻意练习。

及时反馈

在《精益创业》一书中,有个概念叫“MVP”模型,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在创业的过程中。

因为有时候创业者都不知道自己的设想不知道能不能最终达到终点,可能有时候我们做的产品不一定是用户真正想要的。

有些企业半年才推出一款产品,要么风口已经过了,要么竞争对手已经把市场占领完了。

所以,有一个办法能尽快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我们要用最有效的方法先做出一个功能不那么完善的雏形,然后把产品尽快推到市场里验证效果。

 

 

你永远不知道用户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在汽车推出之前,用户以为自己想要的是一匹马,要求再高点充其量是一匹更快的马,但是但汽车被发明了之后,用户才知道自己原来要的是一辆汽车。

假如将精益创业这个概念应用在制造汽车上,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当我们要制造一辆汽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找到构成汽车的最核心部件。

第一步:找到2个轮子,找到杆,一辆最最最简单的汽车框架就构成了。

第二步:不够稳,再加点轮子,变成4个轮子。

第三步:加个发动机,让他能动起来。

第四步:最后加个方向盘,让汽车能正常行驶。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你不会是在忽悠我吧,汽车制造哪可能这么简单。

 

 

但这才是一辆汽车,能够在没有技术和认知积累的情况下,被发明出来最快速的路径。

但现在很多人造汽车,他们在心中对汽车有无限的构想,认为汽车应该是这样那样的。

在还没开始制作就已经把细节描绘得非常细,脑补用户一定需要这些功能,等汽车生产出来后发现用户要的根本不是这些功能,销量也可想而知非常惨淡了。

所以我们要快速做最简化的版本,然后快速获得反馈,看用户喜不喜欢,如果用户说好,我们就继续造,不好我们就改进。

「MVP模型」不仅仅可以用于精益创业中,还可以应用在我们的工作上。

假想这样一种情况:领导交给你一个做PPT的的任务,你做完后交上去才发现做的方向不对,然后上司说“算了算了,还是我来吧”。

你不仅耽误了这件事的进度,还会让领导对你很失望。

然而这个过程中,其实你也是很用心和努力,只是你理解的方向和领导想的有偏差而已。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做个最初的版本,快速“投放”到领导那里获得反馈,如果领导说没问题,那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反之就要进行修改。

做出一个大概的框架,以确保做出来的东西方向不会错,或者错的太多。

但新人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困惑:假如我经常去找上司核对不会被认为很烦吗?

不会。

因为假如你的工作方向已经偏离了轨道,做出来的东西不是领导想要的,他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去修补这个错误。

及时反馈看上去是多花了领导的时间,但本质上是节约了领导的时间。

如果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的话,团队和个人的效益会非常低,看起来很忙,其实只是做了无用功。

 

 

所以我们需要在偏离不太久时及时调整方向,以缩短我们完成结果的路径。

通常情况下,职场新人很难直接就做出老板想要的结果,所以提前确认的好处就在于,你会缩短通往最终目的地的路径,越早发现方向不对,所浪费的时间越少。

当你做这件事情做到10%或者30%就可以同步下进度了,不管是口头上,还是邮件进行沟通。

职场新人受限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某些想法会比较幼稚和不成熟,及时反馈也能让上司更好的帮助到自己。

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反馈给上司,他也许就能理清你的思路,帮助你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这对助推个人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当然了,及时反馈不是让你遇到任何问题都直接甩给领导,比如那些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答案的问题。

而是确定要领导解答前,先给出自己的思考,即使是很浅显的思考,然后真的不懂了再去问领导。

而不是让领导手把手把所有的细节都教给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不如他把所有事情都自己做了算了。

结果导向

前阵子有个面试者,他做的活动里有一个是花了200万预算,活动的结果是活动h5获得了1万人访问。

 

 

然后问他,这个活动给公司带来了什么转化成果?

他说这个数据在别的部门,他不知道,而且活动主要是在H5上。

再问:你给这个活动打多少分?

他说80分,说有些细节做得不够好。

然后船长就马上告诉他不太合适,结束了面试。

这个活动对公司业务没什么正向的转化,我给负分。有犯过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了。

对了,这个公司不是家拼车业务的公司,而是个查公交信息的App。

这就是一个结果导向不强烈的例子,花了200万却没有什么具体的结果产出。

所以说,缺乏结果导向思维是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有多么可怕!

你想想,如果你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越跑越快,那会怎样?

——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方向正确,你离成功越近;方向错误,你离失败越近。

所以,在职场中,为了能让自己更成功,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

你可能会问,那我怎么样来明确自己的做事方向呢?

先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

养成结果导向的思维,目标即是灯塔,能照亮你的前进方向,并且还让你不会被各式各样的因素打扰,从而更好的达成最终目标。

假如没有结果导向的思维,就容易把精力放在花拳绣腿的无关紧要事情上,而忽视了最终的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举个例子,有一天上司让小明去写一篇商品的文案,小明根本没搞清楚这篇文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就直接去写了。

加班加点认真写了几天,但却自嗨得认为把文笔文笔写得非常优美、辞藻非常华丽,就能达成好的效果。

结果这篇文案投放到市场上一点效果都没有,小明的努力和认真完全白费。

为什么?

这是因为这篇文案的目的是其实为了让商品卖得更好,需要的是极具销售力的文案,而不是辞藻华丽的文案。

所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先要明确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和意义。

公司最终只看结果,过程虽然也重要,但其实结果比过程重要太多了,就算我们加班加到凌晨3点,但做出来的事情并不能让上司满意,其实就属于无效工作。

职场上,不看苦劳,只看功劳。

假如我们举办一场线下活动,你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说自己花了多长时间准备,消耗了多少心血。

但其实这都是没用的,因为公司只看最终用户反馈怎么样,报名人数有多少,这次活动对比上次活动效果有没有更好,公司盈利有没有进一步提高。

谁会关心你花了多长时间?

没有任何人会关心,他们只看你做到了没有。

我见过结果导向很强烈的人,TA来找船长去讲课,虽然我们一次次得拒绝了TA。

但为了达成目标,TA也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了一次又一次想要说服我们,想出各种解决方法、循循善诱地把利益和格局弄好。

到最后居然也真正办成了这件事情,而且用非常低的成本撬动了这件事情的发展,这就是TA的价值所在。

而正常人面对拒绝的第一想法是什么,就是感觉这件事情做不下去了,然后就放弃,但其实事情还没到完全做不下去的地步。

但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不可能成功,而是很多人等不到成功的那一刻,就已经放弃了。

就像销售一样,假如顾客说不买,如果你就停下来什么都不做,这笔订单可以就真的不会成功了。

你应该去问下TA为什么不买,是原因不买,是有什么顾虑,如果哪些顾虑得到保障,会不会改变自己的选择。

只要不是完全停下来,就还会有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结果导向的意识不仅对个人、对公司的益处都是非常非常大的。

时刻想着为结果负责,假如你是结果的负责人,就算老板说不行,你也要问清楚为什么,多问为什么,找到目前的困难和障碍点,扫清你达到最终目的地的所有障碍物。

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我们需要想尽所有方法,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要善于利用外部的力量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包括团队的同事),虽然是你在负责,但是可以找团队讨论,头脑风暴一些问题,可能会比你自己写的更好。

做事情、创业、运营本身就是个团队协作的事情,多一个的思考可以帮助你打开更多的思路。

我们只要达到结果,任何方法都可以,职场不是考试,没人会关心你是不是带了小纸条。

全局意识

回顾前面的5个意识,之前我们有说到要超越预期,差异化意识,优化意识,其实这些都是建立在拥有全局意识的基础上。

什么是全局意识?

就是在做执行工作的时候可以把层面上升至项目负责人的角度,从项目负责人角度思考项目整体的规划、协调。

不断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看问题会更加全面,并且增强对这个项目的理解。

 

 

如果没有全局思维,很多事情其实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好,比如超越预期,如果你仅仅关注手上的事情,是很难在大的层面上超越上司的预期,也很难让自己进步。

只看眼前的工作,就会出现,你觉得没有事情做,但事实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做好的情况。

假如不仅仅从执行层面上思考问题,当项目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时候,你会想到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能力的提升会比只局限于单点的人进步更快。

当我在接到一项任务的时候,我会先把我关于这个项目的想法全部列出来:

拆解工作目标,把维度拆解得足够细致

用流程图画出整个项目的大体流程,再继续细化

从整体流程中各个点能优化的地方提炼出来,逐个优化

依次拆解各个步骤,具体落实到可执行的操作

把项目所有的执行流程用excel表列出来

.......

 

 

(我司某实习生推进一个项目时做的全局规划导图)

如果无法培养出这种思维的话,这样的话你其实就只有基本的执行能力,这种情况下,你与螺丝钉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不要只是觉得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得很好就行了,而是要提前培养自己,成为未来可能的项目负责人。

培养的方法就是,在接到一项任务,刻意思考这几个问题:

如果我是这个大项目的负责人,我会如何思考和安排现在的项目?

现有大方向所做的事情都已经优化到极致了吗?

现有大方向还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可以让目前的结果更好?

团队内部的人力和外部的资源可以怎么去沟通和调用?

.....

有全局思维的人会主动推动项目的进展,他会自己去找任何有益于项目进展的事情去做。

而没有全局思维的人,一旦把事情做得差不多了,他就觉得没事做了,被动等待别人给他安排任务。

而有全局思维的人,有清晰的导向和意识,有一系列的事情可以做去提升目标,而且会清晰地知道要做事情的优先级。

我们在接到任何一项任务的时候,都需要刻意让自己从项目整体去思考问题,这会是让你受益终身的习惯。

结语

上述说的很多意识,都是为了给我们持续进步做积累,这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便会突然爆发。

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是为了去证明什么,而是为了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口述:飞鱼船长   重述编写: Eireen

本文链接: http://www.yixieshi.com/101171.html (转载请保留)